贸丰徽章
联系电话
在线客服

微信客服

新闻中心 PRODUCT DISPLAY

呼和浩特档案揭开共和国枚国徽制作秘闻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0-01 18902 次浏览

全网使用的天安门城楼正在悬挂国徽的照片都是从我的《天安门影像志》上“取的”(此照片,现已授权扬媛媛负责版权)。

1950年9月28日,天安门正在悬挂共和国国徽照片共五张,今天全网第二张。

今日在全网枚共和国国徽珍藏在天安门城楼大殿内的照片。


1950年9月28日天安门城楼正在悬挂共和国国徽,我的照片,全网都在用。

今日再揭秘:

一、枚国徽是哪个单位制作的?

二、为什么说是“小作坊”制作了大国徽?

三、是谁负责将枚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四、老照片揭开悬挂国徽时,才摘下天安门的匾额。其匾悬挂了299年。

五、共和国标识挂上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城楼从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1950年6月23日下午4时,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在七项会议议程中,第四项是审查国徽。

6月28日,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表决通过。国徽图案说明这样写道:“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在国徽设计过程中,凝聚了党和领导人的心血,凝聚了众多建筑师、美术大家及各方的倾心互助。从档案的记载上,我们看到了整个国徽的设计和完善,以至最终定稿,实际上凝聚了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两个设计组的共同心血。


国徽设计组成员合影。前排右起:李宗冿、胡允敬、张昌龄、朱畅中、罗哲文,后排右起:高庄、莫宗江、汪国喻


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通过国徽审查组提交的国徽图案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国徽图案和使用说明。

清华大学以梁思成、林徽因为主要主持的清华营建系设计组。当然,在国徽设计的最终定稿上,共有8名人员的名字被记在了功劳簿中,其中有中央美院的张仃教授。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央美院的张仃是国徽的创意者,而梁思成、林徽因等专家学者则是最终完善者。

国徽样稿表决通过后,就要开始设计制作国徽立体浮雕模型。这项任务,在梁思成的举荐下,落在了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副教授高庄的肩上。

时间前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国庆纪念日即将来临,要在个国庆日,悬挂上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2021年12月的《党史博览》刊登我(闫树军)的《档案揭开共和国国徽历史本真》长文,现将这篇文章中关于国徽制作部分摘录如下:

一切工作都有紧张而有序地进行。9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邀请一些专家商谈国徽的公布、制造及颁发问题。

3日,一份关于国徽颁布和制作的报告,呈送到中南海周恩来的办公桌上。报告中称,公布国徽时除主席令、国徽说明、国徽照相、墨线图及使用办法以外,为了更清晰地说明稻穗和五星的深度,还要同时公布断面图;全国各地应悬挂的国徽浮雕,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制作,其尺寸分为大、中、小三种,大号直径为1米,中号直径为80厘米,小号直径为60厘米;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怀仁堂、外交部、各驻外大使馆使用的国徽一律用木刻,其余大行政区、省市区悬挂的国徽因数量较大,而内地尚无制作钢模的办法,建议与香港合众五金厂联系,制作钢模,然后在上海用压板机压成铜片浮雕,再加以涂色喷漆,这样可以标准化地迅速完成。周恩来当日批示,“照办。规定九月二十日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方格墨线图


高庄制作国徽立体浮雕

9月20日,毛泽东签发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该图案的使用办法说明等。

为了在公布国徽时体现庄严和统一,出版总署专门致函各杂志社,详尽说明了发表时应注意的事项,甚至连字体和排版都有明确规定。最后决定,印制5000册国徽图案册页,发至县级政府机关、军队及党派团体。国徽的大型挂图由出版总署印制,新华书店发行。全国各地的杂志也将刊印国徽图案。

与此同时,国徽的制作也决定采用钢模轧制法。中央人民政府分别致电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和上海市市长陈毅,了解香港和上海的制作条件。两地答复均可制作。考虑上海比较近,制作成本相对比较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决定派精明强干的女科长丁洁如前往上海接洽。


1950年9月15日,林伯渠关于由上海厂商承制国徽事宜致陈毅电。


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商局关于制造国徽所需费用预算的报告。

9月17日,丁洁如抵达上海后,立即到生产车间询问了解实际情况。通过实际调研,发现生产情况很困难。于是在9月19日晚10时半,丁洁如将实际情况向北京方面写信进行汇报。信中说,做钢模这条路在上海行不通,拟将国徽雕刻木型翻砂浇铜。


丁洁如的报告

丁洁如信中提到的办法,很快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批准。而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商局的预算报告也在9月23日做出,包括8枚直径1米的铜质国徽和1枚直径60厘米的铝质国徽所需要的刻制木模、翻造底坯、涂色贴金等项工料费,共计3920万元人民币(旧币)。9枚国徽很快制作完成,实际支出金额比预算节省了870余万元(旧币)。6枚大号铜质国徽被分送到各大行政区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其余2枚大号国徽和1枚小号铝制国徽被带回北京。

此时,已临近国庆节。全国广大地区,尚没有可供悬挂的国徽。各地便纷纷致函、致电中央,表达渴望悬挂国徽的急切愿望,有的地区等不及了,干脆根据已经刊印的国徽样式,自行制作国徽浮雕。大批量制作国徽变得更加紧迫。

显然,短时间内由中央政府大批量(省、市、县各级政府所需达2202枚,其中中号52枚,小号2150枚)集中在上海制作国徽困难极多,且装箱运输费用负担也极大。上海方面作了个测算,如果以上海现有条件、设备在年底前完成2202枚国徽的制造,需要发动20至30家厂商加入,而动员工作将会面临很多难题。于是,有关方面给中央打报告,请示分区制造、分发国徽。分区制造的可能性完全具备,由上海方面提供制作经验。只有西北区没有铸制条件,可由上海代为制造。首批在上海制作的8枚铜质国徽,每枚重达230磅,极为笨重,工料和运费成本也很大。而用铝浇铸,不仅效果不错,分量也会轻很多(直径1米的仅重70磅),费用更是可以节省。这样,时间和经费就都有了保障,上海方面的压力也会减轻很多。

1950年10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专门下发文件,对国徽的尺寸、质料作了详细规定,并为每个大行政区提供一座彩色石膏国徽浮雕样式,委托铁路局和民航局代为运送;上海方面提供制作经验具体制造和分发工作则由各大区分别承担。力争1950年年底制出并分发完毕,1951年元旦全国同时悬挂。为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还专门下发了颁发国徽浮雕的地区分配清单。

说到这里,就必须要讲一讲,在北京首都,在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天安门城楼,悬挂国徽的史实了。

史实之一:哪个单位制作了用于悬挂在天安门城楼的国徽。

史实之二:周恩来总理指定谁来负责悬挂天安门城楼的国徽。

史实之三:为什么国徽挂上天安门城楼,从此,天安门城楼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关于这些内容,我在2021年12月《党史博览》发表的《档案揭开共和国国徽历史本真》一文中,都有披露,为了夯实历史的真实,我(闫树军)用头条平台,在全网再进行如实述说:

1950年9月,北京市东城汪家胡同慧照寺18号的大庭木工厂厂长黄香发接到一项特别紧急的制作任务。制作任务不仅要求高,时间紧,更主要的是必须一定要保密。


1950年参与制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大庭木工厂”的师徒。后排左起第二人为张福龄,第三人为王。

黄香发接到组织的指示后,马上安排工厂的韩仁成师傅,带领王、张福龄等人,根据组织送来的图纸,开始进行挑料、画线、锯板、刮料等工作。

当然,机密的事在制作的过程中,还是被工人师傅们感悟到了,是一个“巨大的徽”,当时,他们真不知道这就是新中国的国徽,是准备悬挂到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

直径一丈零二寸、厚一尺地上好红松木材,加工成一寸厚的板材,然后再一层一层横竖交叉,用鱼皮鳔黏结,用圆钉钉压在一起,这种加工保证了成品的坚固耐用。再根据图纸的要求,进行“圆边”、雕刻、上漆、吹金……

为了保证质量,在吹金时,特从外边专门请了一位姓刘的师傅。他对于吹金这行,有特别的技艺。

9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毛泽东公布国徽的主席令,同时发表社论《尊敬国徽,爱护国徽》;刊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说明、方格墨线图、国徽使用办法、国徽图案制作说明。

大庭木工厂的工人师傅们,又特别仔细地按照《人民日报》上公布的制作说明,精心细致地进行了数遍检查,确保新中国枚木制国徽标准、端庄美丽。

出于保密的原因,上级要求工厂于9月27日凌晨把国徽运送到天安门。工厂的师傅们分工合作,进行了装车、搬运的准备。可到了要装车时,才发现车间的门太小,硕大的国徽横竖搬不出去。没办法,他们三下五除二地拆除了车间的门框,把国徽从屋里搬了出来。但又有一个新情况,工厂的二门不够高,还是过不去。出得了屋但出不了院。情急之下,只好把国徽先搬到房上,然后再从房顶上翻过院墙,这样才将国徽装上了车。

工人师傅在车上左右护卫着国徽,按照指定的路线,将国徽运到天安门前。车子停好后,在国庆指挥部的同志和韩师傅的指挥下,大家喊着号子肩搭人扛,一步一步将国徽送到已搭好的木架上。国徽的悬挂任务由北京美术供应社负责。现场施工,进行国徽定位的是张仃。当时他们从北京电影厂的布景棚借调来侯炳岐师傅。侯师傅是一个聪明能干、善于解决施工难题的八级木工,是这次木工组组长。在现场还有一位来自北京东总布胡同东口一家私营棚铺的武师傅,留着一字黑胡子,戴着平光眼镜,是一个能工巧匠。在没有任何现代吊装设备的情况下,他指挥工人用传统的搭凉棚的办法一麻绳捆彬篙,硬是从十几米高的脚手架上用人工牵引,将这枚木质国徽拉上定位。


张仃(右)在天安门城楼上指挥悬挂国徽


1950年9月28日天安门城楼悬挂共和国国徽时的情形。全网首现照片。

1950年9月28日,高2.6米、宽2.4米、厚0.15米的木质国徽,在天安门城楼上定位。此前,悬挂了299年之久的天安门匾额被拆下。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国徽一定要挂正。张仃按北京中轴线上的轴线来定点,将国徽定位在天安门城楼正中。

9月29日,用于悬挂国徽的脚手架开始拆除。9月30日,装饰一新的天安门城楼,以金碧辉煌、庄严巍峨的英姿迎接新中国个国庆节的到来。

说到这里,综合此文,要特别记住以下事:

天安门城楼的匾额挂了299年,也就是悬挂共和国国徽时,才把天安门的匾额摘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安门被世界所瞩目,1950年9月28日,共和国国徽挂上天安门城楼,标识悬挂城楼,从此,天安门城楼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1950年国庆一周年前夕,悬挂在天安门城楼的枚木质国徽,作为文物,珍藏在天安门城楼大殿内。


珍藏在天安门城楼大殿内的共和国枚国徽


珍藏在天安门城楼大殿内的共和国枚国徽

附:《档案揭开共和国国徽历史本真》一文部分内容:


《党史博览》发表的《档案揭开共和国国徽历史本真》